涼亭以其美麗多姿的輪廓與周圍景物構成園林中美好的畫面。如建造于孤山之南,“三潭印月”之北面柳絲飛翠小島的杭州西湖湖心亭,選址極為恰當,四面臨水,花樹掩映,襯托著飛檐翹角的黃色琉璃瓦屋頂,這種色彩上的對比顯得更加突出。島與建筑結合自然,湖心亭與“三潭印月”、阮公墩三島如同神話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樣鼎立湖心。而在湖心亭上又有歷代文人留下“一片清光浮水國,十分明月到湖心”等寫景寫情的楹聯佳作,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,而人于亭內眺望全湖時,山光水色,著實迷人。在賞月勝地“三潭印月”,亭子成為構成這一景區的重要建筑。從“小瀛洲” 登岸,迎面來的主要景觀建筑便是先賢祠和一座小巧玲瓏的三角亭,以及與三角亭遙相呼應的四角“百壽亭”,亭與橋既構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間分割,又增加了空間景觀層次,成為不可缺少的景觀建筑,人于亭內居高臨下,可以縱情地遠望四面的湖光山色,近覽水面蓮荷,那紅的、白的、黃的花朵,盡情欣賞“水上仙子”的嬌容麗色。綠樹掩映的“我心相印亭”以及“三潭印月”的碑亭,都為構成三潭印月的園林景觀、空間藝術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,而“我心相印”因有“不必言說,彼此意會”的寓意,更增“三潭印月”這一景區的情趣。
涼亭由來:
涼亭的歷史十分悠久,但古代.早的涼亭并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筑。如周代的涼亭,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,設有涼亭史。到了秦漢,涼亭的建筑擴大到各地,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?!稘h書》記載:“涼亭有兩卒,一為涼亭父,掌開閉掃除;一為求盜,掌逐捕盜賊”。
魏晉南北朝時,代替涼亭制而起的是驛。之后,涼亭和驛逐漸廢棄。但民間卻有在交通要道筑涼亭為旅途歇息之用的習俗,因而沿用下來。也有的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,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置一個,十里為長涼亭,五里為短涼亭。同時,涼亭作為點景建筑,開始出現在園林景觀之中。
到了隋唐時期,園苑之中筑涼亭已很普遍,如楊廣在洛陽興建的西苑中就有風涼亭月觀等景觀建筑。
唐代宮苑中涼亭的建筑大量出現,如長安城的東內大明宮中有太液池,中有蓬萊山,池內有太液涼亭。又興廣宮城有多組院落,內還有龍池,龍池東的組建筑中,中心建筑便是沉香涼亭。
宋代有記載的涼亭子就更多了,建筑也極精巧。在宋《營造法式》中就詳細地描述了多種涼亭的形狀和建造技術,此后,涼亭的建筑便愈來愈多,形式也多種多樣。
在我國園林中,幾乎都離不開亭。在園林中或高處筑亭,既是仰觀的重要景點,又可供游人統覽全景,在疊山腳前邊筑亭,以襯托山勢的高聳,臨水處筑亭,則取得倒影成趣,林木深處筑亭,半隱半露,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。甚至很多人家里也會建上古色古香的小亭子。在眾多類型的亭中,方亭.常見。它簡單大方。圓亭更秀麗,但額坊掛落和亭頂都是圓的,施工要比方亭復雜。在亭的類型中還有半亭和獨立亭、橋亭等,多與走廊相連,依壁而建。亭的平面形式有方、長方、五角、六角、八角、圓、悔花、扇形等。亭頂除攢尖以外,歇山頂也相當普遍。木構的涼亭,以木構架琉璃瓦頂和木構黛瓦頂木涼亭(3張)兩種形式. 為常見。前者為皇家建筑和壇廟宗教建筑中所特有,富麗堂皇,色彩濃艷。而后者則是中國古典亭榭的主導,或質樸莊重,或典雅清逸,遍及大江南北,是中國古典涼亭的代表形式。此外,木結構的諒亭,也有做成片石頂、鐵皮頂和灰土頂的,不過一般比較少見,屬于較為特殊的形制